幹流概況
吉林省敦化市段
吉林省敦化市境內,為牡丹江流域的上游。發源於張廣才嶺山脈的牡丹嶺的東南側,從西南向東北蜿蜒曲析,貫穿敦化市全境,最後經大山嘴子流出市境,注入黑龍江省的鏡泊湖內,境內千流全長195.1公里,流域面積為10,280.5平方公里。
吉林省敦化市境內,發源地位於敦化市牡丹嶺山脈寒蔥嶺北麓,流向西北,過石門林場轉向東北,過敦化市區,在沙河橋鄉轉向西北,於左岸珠爾多河匯入後,轉向東流,在大山嘴子鄉轉向東北,於小山嘴子屯東出省,流入黑龍江省鏡泊湖。
牡丹江流域斜跨敦化市33個鄉鎮,(其中有6個整鄉鎮,8個鄉的部分村)流域內西南高而東北低,落差大,地勢複雜。從發源地至敦化鎮為山地段,河流彎曲,兩岸多為農田,江岸2-3米高,枯水期水面寬度50米以下,水深0.5米左右。從敦化鎮至黑石鄉,這一段有支流沙河、黃泥河匯入,兩岸多為不高的起伏山地,樹木較少,多為農田,枯水期的水面寬度為100米左右,由黑石鄉至黑龍江省的鏡泊湖段內有支流珠爾多河、官地河、都陵河匯入,兩岸陡壁峭立,岸柳茂密,山間沼澤夾有大塊玄武岩,枯水期水面寬度為130米,水深1.20米,可通行小型汽船。
寧安市段
寧安市境內,牡丹江幹流自西南蜿轉流入境內,由大河口處注入鏡泊湖,從湖的東北瀑布處流出,在縣境北部的范家鄉後腰龍屯正北2公里處流入牡丹江市郊區的溫春鎮管轄區內。牡丹江幹流,從寧安城西的江富村向東流經寧安城南至東大砬子。這一段水流平穩,兩岸開闊,風景秀麗,有“十里長江”之稱。
鏡泊湖,位於縣境西南部,距寧安城50公里,海拔351米。唐代稱忽汗海,金代稱畢爾騰湖。湖形略似S形。按湖盆南北直線距離計算,湖長為32.5公里;按湖盆灣曲線長度計算,湖長45公里。湖的南部較寬,最寬處約6公里;北部較窄,最窄處僅400米左右。平均寬約2公里。全湖面積約95平方公里。湖水深度,從南向北逐漸加深,最深處62米,平均為40米。全湖的控制流域面積為11820平方公里,蓄水量16.25億立方米,年平均入湖流量31.1億立方米。鏡泊湖是火山熔岩堰塞湖。湖的出口處,由玄武岩構成陡峻的峭壁,湖水由上沖瀉而下,形成一個寬約30多米、落差20多米的鏡泊湖瀑布,俗稱“吊水樓”。
牡丹江是松花江主要支流之一,它的幹流在縣境內流長170.5公里。由鏡泊湖流出,沿途匯流了黑瞎子溝河、沙蘭河、東溝河、馬蓮河、建設村河、小海浪河、岔路河、麥子溝河、蛤蟆河、小石頭河、缸窯河、花臉溝河和腰龍口河等13條支流後,水量大增。
境內的牡丹江幹流由鏡泊湖瀑布至溫春這一段,江水落差達100米。其上游段,大部分為熔岩河底,兩邊多為岩岸,加以水量豐富,許多地方有建設水力電站和抽水站的良好壩址,為發展水電、建設水利工程和養魚事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牡丹江市段
牡丹江市境內,自南向北,流經西安區、東安區、陽明區,在樺林鎮流出市區境。境內流長62公里,水面面積16539畝,流域面積277.5平方公里。比降為1/3600。江面平均寬度175餘米,最寬處300米以上。深度平均3米,最深5米。境內注入的主要河流是海浪河。
海林縣段
牡丹江流經海林縣柴河鎮、二道河鎮、三道河鄉。於柴河鎮長安屯附近進入海林縣境內。由南向北流經柴河、二道河子、三道河子三個鄉鎮,於木蘭集村北望天嶺出縣境。本縣境內流段長100公里,河面寬195-233米,二道河子鎮區內有一段急流只有30米寬。1998年蓮花水電站建成後,境內大部分河段沒入水電庫區。
林口縣段
林口縣境內,牡丹江自蓮花鄉蓮花泡村南部流入,成南北流向,穿蓮花鄉、三道通鄉,然後沿三道通鄉、刁翎鎮北部交界處北去,在三道通鄉五新屯北出境。牡丹江在縣境內的流經段共匯集支流22條,由南向北先後匯集的主要支流有小夾皮溝河、東柳河、四道河子、五道河子和烏斯渾河。發源於縣內的五林河與流經縣域的亮子河在縣境外匯入牡丹江,也是牡丹江水系的主要支流。縣境內江段長64.8公里,河床平均寬240米;流域面積1649平方公里,水面面積14483畝;年徑流總量14.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61200萬立方米。水利資源豐富,水能量開發價值很大。
依蘭縣段
依蘭縣境內,牡丹江依蘭居民統稱為"小江子"。由土城子鄉新勝屯南王家汀入進,流經土城子、江灣、紅星、演武基、依蘭鎮各鄉鎮。至縣城西硝石嘴子匯入松花江。流長70餘公里。水面寬度:枯水期215米,平水期230米,洪水期為1050米。底質為細砂、礫石、卵石等。牡丹江為山溪性河流,坡降由1/2500-1/5000。加以河床狹窄,僅350-550米。因而當雨量集中季節,易於江水暴漲,甚至造成洪水泛溢。兩岸崖壁較陡,壁多沙石,結構牢固。左多岩岸右多砂堤。上游多山谷,下游多丘陵。
水文特徵
吉林省敦化市境內,歷年7-8月間為洪水期,11月至翌年3月為封凍期。
寧安市境內,牡丹江牡丹江每年由11月初開始結冰,至次年4月初解冰,冰期約5個月左右。每年6、7、8三個月為洪水期,11月至次年5月為枯水期,年徑流量為24.8億立方米。
牡丹江市境內,年均徑流量52.5億立方米,最大徑流量94.9億立方米(1960年)。最小徑流量15.5億立方米(1978年)。年平均流量168立方米/秒。枯水期一般發生在5月份,最小流量4.13立方米/秒(1979年);豐水期一般發生在8月份,最大流量6230立方米/秒(1960年)。年平均含沙量135克/立方米,最大含沙量3980克/立方米(1965年8月7日),最小含沙量為0(封凍之後)。每年11月中、下旬江水封凍,至翌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解凍。冰層最厚達1.34米(1967年3月5日)。江底為砂質,屬石礫型。水的理化性狀良好,水質基本屬於松花江水系環境質量標準Ⅲ級水體,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
海林縣段水深0.4-6米,平均2米,流速0.7米/秒。結冰期11月中旬至4月中旬120天左右,冰層0.7-1.30米。
依蘭縣境內,牡丹江在豐水年水位最高達101.6米(1964年),枯水年最低水位為91.82米(1979年),平均水位為92.99米。近些年來污染嚴重,水位逐減,牡丹江流量最大年(1964年)達10200米 /秒,平均年流量為252米 /秒。最小年(1979年)為5.06米 /秒;流速最大年為4.5米 /秒,平均年為2.29米 /秒。
主要支流
吉林省境內
珠爾多河,是牡丹江的一級支流,“珠爾多”系滿語“渡口”的意思。發源於吉林省敦化市額穆鎮張廣才嶺山脈老爺嶺西南。流經額穆鎮,在敦化市黑石鄉丹南村西北入牡丹江。河流總長80.1千米,河源高程1450米,河口高程366米,河道坡度3‰。流域面積1750平方千米。有流域面積2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11條,其中大於100平方千米的支流自上游至下游依次為:威虎河、東北岔河、額穆索河、大石頭河、小威虎河。
小石河,是牡丹江一級支流,發源於吉林省敦化市翰章鄉張廣才嶺山脈新開嶺西,由西向東流經敦化市翰章鄉、江南鎮,在市區東北部匯入牡丹江。河流總長54.7千米,河源高程860米,河口高程494米,坡度3.8‰,流域面積259平方千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625毫米,年內分配不均,6月至9月的占全年70%。年平均徑流量0.7億立方米。流域30平方千米的支流為小北溝和柳樹溝。
黃泥河,因河水中含泥量較大而得名。該河秋梨溝鎮以下河段原稱雷風氣河,1983年水利區劃,將整個河流統稱黃泥河。黃泥河發源於吉林省敦化市黃泥河鎮張廣才嶺山脈東大砬山,自西向東流經敦化市黃泥河鎮和秋梨溝鎮,在秋梨溝鎮橫道河子入牡丹江。河源高程800米,河口高程415米,河道坡降2.9‟。有流域面積20-100平方米的支流8條。
沙河,是牡丹江的一級支流。發源於吉林省敦化市大石頭鎮煙筒砬子屯北,從東南向西北流經敦化市的大石頭、大橋、沙河沿、官地等四個鄉鎮,在西崴子水電站下游600米處匯入牡丹江。河流總長186.5千米,河源高程960米,河口高程394米,坡度1.6‟。流域面積1849平方千米,有流域面積2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19條。其中,二道河最大,流域面積341平方千米。
黑龍江省境內
爾站西溝河:又名“爾站河”。松花江二級支流。位於寧安市西部。發源於張廣才嶺東側,有兩個河源,即爾站南溝河、爾站北溝河,在爾站汽車隊駐地附近匯合後,稱“爾站河”。自西向東行,在爾站河口注入鏡泊湖。全長74公里,河寬27米,水深0.5米,流域面積1010平方公里。
蛤蟆河:松花江二級支流。位於寧安市東部。發源於老爺嶺西麓,自東向西,至寧安市良種場折向北,流經臥龍鄉、蘭崗鎮和江南鄉,在寧安鎮西河村注入牡丹江。全長90公里,河寬10-40米,水深0.5-0.8米,流域面積1805平方公里。
海浪河:松花江二級支流。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海林市境內。發源於張廣才嶺東麓,流經海林市長汀、舊街、石河、海南等鄉鎮,在牡丹江市郊區龍頭山東北注入牡丹江。全長210公里,河寬50-125米,水深1-3米,流域總面積5225平方公里。
二道海浪河:松花江三級支流。位於海林市西部。發源於張廣才嶺大禿頂子東側,自西向東行,流經大海林林業局二浪河林場、新林村經營所、八道河子林場,於發河森鐵火車站附近注入海浪河。全長75公里,河寬28米,水深0.6米,流域面積634平方公里。
山市河:松花江三級支流。位於海林市中南部。發源於張廣才嶺東坡大嶺、高嶺子一帶,自西北向東南行,流經橫道河子鎮、山市鎮,於石河鄉石河村注入海浪河。上游在橫道河子鎮境內流段又稱“橫道河”。全長83公里,河寬15-25米,水深0.5-2.0米,流域面積726平方公里。
頭道河:松花江二級支流。位於海林市中部。發源於張廣才嶺東坡,自西向東行,流經橫道河子鎮北部和柴河鎮全境,在柴河鎮北站村附近注入牡丹江。全長63公里,河寬中游平均25米,下游平均35米。大夾皮溝匯人後,形成兩個深水汀,一個水域面積1600平方米,水深4一5米,河水黛蘭不見底;另一處在“三十五林場”東端山腳下,因劈山築路填塞而成,水域面積約500平方米,水深2米左右。下游平均水深1.5米。流域面積859平方公里。
二道河:松花江二級支流。位於海林市北部。發源於張廣才嶺東坡,自西向東行,橫貫二道河子鎮全境,在二道河子鎮北注入牡丹江。全長67公里,河寬30-35米,水深0.5-1.0米,流域面積727平方公里。
三道河:松花江二級支流。位於海林市北部。發源於張廣才嶺大禿頂子東麓,自西向東行,流經三道河子鄉牡丹江以西全境,在三道河子鄉河口村注入牡丹江。全長80公里,河寬22米,水深0.3-1.0米,流域面積1370平方公里。
烏斯渾河:松花江二級支流。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林口縣境內。清代稱“武斯渾河”。發源於鍋盔山東側,自林口縣境東南部流向西北部,於大屯村對岸注入牡丹江。全長141公里,河寬30-75米,水深0.5-1.0米,流域總面積4176平方公里。
蛤蟆河是牡丹江最大支流。發源於縣東部的老爺嶺,流經臥龍、蘭崗、江南等三個鄉,最後由寧安城南注入牡丹江。它在境內全長90公里,河流上下游落差大,水流急。沿岸大部分地方已闢為自流灌溉區,已灌溉農田1.5萬多畝。
海浪河,發源於海林縣境內西南部張廣才嶺禿頂子、大禿頂山一帶,古稱海蘭窩集。“海蘭”、“海浪”均系滿族語即榆樹,“窩集”即森林。海浪河發源由18條小河匯成,流經長汀、舊街、新安、石河、新合、海林、海南七個鄉鎮,出縣境不到1里于海浪火車站北流入牡丹江,全長210.5公里。平均河面寬80米,水深1.5米,流速0.9米/秒,結冰期11月至4月。集雨面積5225.1平方公里。植被覆蓋率上游為85%以上,下游為67%。平均流量36立方米/秒,一般高達2500立方米/秒(1960年8月24日),乾旱的春季最低流量平均5立方米/秒以上,河口處枯水保持29立方米/秒,1956年汛期洪峰流量為3720立方米/秒,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為5600立方米/秒。從山嘴子以上,因山高林密日照短、水溫低,新安鄉修了大型曬水池,提高了水溫用以灌溉。海浪河主要支流有二道海浪河、山市河、密江河等,各級支流共70餘條。其支流多流經丘陵漫崗,稍加工程措施,便可進行灌溉。
密江河,發源於張廣才嶺的太平嶺、鋼盔頂子山,流經海林林業局奮鬥林場、山市種奶牛場、新安朝鮮族鄉,於密江村東流人海浪河,流長50公里,流域面積554.8公里。二道海浪河,是海浪河最大支流,發源於張廣才嶺大禿頂山峰東麓海林縣與五常縣交界處,流經大海林林業局二浪河林場、新林村經營所、八道河子林場,於發河森鐵火車站附近匯入海浪河,流長75公里。流域面積633.9平方公里。河面平均寬28米,平均水深0.6米,最深1.7米,流量200立方米/秒。
山市河,發源於張廣才嶺大嶺、高嶺子一帶,流經橫道河子、山市鎮,於石河村流人海浪河,流長83公里。流域面積726.4平方公里。上游水深0.5米,河面寬15米;下游水深0.7米,河寬25米,河道轉彎處水深2米。上游在橫道河子鎮內流段又叫橫道河。山市河主要支流有柳樹河、大荒溝水等。
頭道河,是牡丹江進入海林縣境後第一條較大支流,故名。發源於張廣才嶺海林縣與尚志縣接界處橫道河子鎮西境,流經橫道河子鎮北部和柴河鎮全境,於柴河鎮北站村北流入牡丹江,流長63公里,流域面積859.1平方公里。中游平均河面寬25米。這一區段地勢複雜,河道彎曲,水流湍急,河床隨地勢驟然下切,河水傾瀉直下。大夾皮溝河匯入後形成兩個深水淳:一個水域面積1600平方米,水深4-5米,河水黛蘭不見底;另一處在三十五林場東端山腳下,因劈山築路土石填塞而成,水域面積約500平方米,水深2米左右,河水碧綠清澈,河底卵石清晰可見。下游平均河面寬35米,水深1.5米,支流有十八溝、大夾皮溝、二十一溝、梨樹溝水等十多條。
二道河子,是牡丹江入縣境後第二條較大支流。發源於張廣才嶺螞禿頂北部,流經二道河子鎮牡丹江以西全境,流域面積726.7平方公里。於二道河子鎮流入牡丹江,流長70公里,河面寬3035米。
三道河子,是牡丹江入縣境後第三條較大支流。發源於張廣才嶺大塗頂山,流經三道河子鄉牡丹江以西全境,流域面積1370.41平方公里。於三道河子鄉河口村入牡丹江,流長80公里,河面平均寬30米。
牡丹江市內牡丹江所屬一級支流有海浪河、共榮河(敖東西溝)、東和川、興隆河、東村河、放牛溝、北安河、鐵嶺河(愛河)、篩子河、亮子河、三岔河等11條。其中海浪河、亮子河為外來河,在本市流域面積最小。二級支流有鐵嶺南溝、葦子溝、斗溝子、南城子溝、半拉窩溝、長溝、鹼場溝等7條。
烏斯渾河,是縣域牡丹江水系最大的支流,發源於寶林鄉大楚山東麓,流經寶林、龍爪、中興、林口、古城、建堂、刁翎等7個鄉鎮,在刁翎鎮東崗子村附近注入牡丹江。流域面積包括全縣10個鄉鎮。此河由南向北縱貫縣域大部分地區,是全縣流程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大小支流55條,其中主要支流從上游至下游先後有小龍爪溝河、頭道河子、大楊木背河、亞河、湖水東溝河、大馬當溝河、西北楞河、源發河等。烏斯渾河幹流源頭段稱楚山河,上遊河段稱鯰魚河,在古城鎮以下河段稱烏斯渾河。烏斯渾河全長141.12公里,河床平均寬145米;流域面積4176.18平方公里,水面7233畝;年徑流總量12.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5440萬立方米;河道比降為1:43-1:625,水能量開發價值較大。烏斯渾河注入牡丹江的刁翎鎮有著名的“八女投江”地。
五林河,又稱五虎林河,是縣域牡丹江水系的第二大支流。發源於寶林鄉大楚山西麓,流經寶林、柳樹、朱家、五林4個鄉鎮,在五林鎮西南部流出,人海林縣柴河鎮注入牡丹江。有支流22條,其中較大的支流從上游至下游有寶林河、柳毛河、柳樹河子、嘎庫河、牛心河、馬西溝河等。全長52.1公里,河床平均寬20米;流域面積1356.43平方公里,水面1562畝;多年平均流量2506萬立方米;河道比降平均為1:146,有較大的水能量開發價值。
勃利河,發源於張廣才嶺北側響水河子和朱啞巴溝,流經護林、長崗、平原、道台橋、江灣、演武基等地。至江灣蘇格屯匯入牡丹江。流長50公里,流域面積240平方公里:河床平緩,流量極不穩定。石頭河,發源於張廣才嶺大頂于山北側。流經長崗、江灣、馬家塘壩、沿江泡、連花泡、石頭河排渠至江灣鄉同樂牧場西測,注入勃利河。正常年間,河流通暢。桔水之年經常斷流。
豬蹄河,又為豬淇河,位於達連河鎮西南6公里處,為依(依蘭)--方(方正)之界河,匯入牡丹江。
二道河子,位於紅旗種畜場南分場西南20公里處,土城子境內。該河屬於季節性河流,河床窄狹,流長7公里。於八家子北注入牡丹江。何貢河,位於紅旗種畜場南分場一公里處,長3公里,下流匯入二道河子。
鐵嶺河 ,是牡丹江支流,上游在穆稜縣境內,發源於老爺嶺大頂子山西坡,源頭海拔高程770米,由源頭到磨刀石長20公里叫盤道溝,磨刀石以下叫鐵嶺河,經大甸子、愛河向西注入牡丹江。鐵嶺河在本縣境內長27公里,流域面積236.5平方公里,占全縣面積3.6%。支流有六里地河、椅子圈河、姜伯泰溝。鐵嶺河在磨刀石鎮南,當地稱南大河,由此往下河流兩岸地勢開闊,有20多平方公里的沖積平原,平原上遍布水田,大甸子稻米遠近馳名。濱綏鐵路、哈綏公路沿河谷經過。
轉心湖溝,牡丹江支流,在穆稜縣境內124公里,發源於代馬溝林場,流向西北,溝里山區多闊葉林,河谷近年已辟成農田,有轉心湖村、紅池屯和紅林屯。
治理開發
水庫
牡丹江流域吉林省敦化市境內,有大片沖積平源,土質肥沃,官地鎮黑石鄉素有糧倉之稱,適宜發展農業。解放前,經常泛濫成災,水利資源未能充分利用。解放後興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在境內牡丹江中、下游的官地鎮西崴子、黑石鄉澤草溝建成兩座水庫和兩處小水電站,在大山嘴子、小山嘴子又建成兩座中型小庫,發展了水產養殖事業和興修了攔洪、灌溉配套工程,促進了農業單產的提高,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還修建了牡丹江幹流堤防工程,總計8處,長30.1公里,保護了農田1.61萬畝,居民8.46萬人。排澇抗早工程項目的投資也逐年增多,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水利設計部門正在規划進一步開發牡丹江流域豐富的水利資源,防治結合,完善各項配套,搞好生態平衡,使其在國民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牡丹江的一級支流沙河上游支流哈爾巴嶺溝下游建有總庫容2610萬立方米的哈爾巴嶺水庫,在支流二道河上建有總庫容2200萬立方米的大林水庫,這兩座水庫的主要效益是養魚。1940年,由朝鮮遷來的農民和當地朝鮮族農民,在中游修建簡易攔河壩和引水渠,種植水稻2.7公頃。到目前已發展為實灌水田面積1500公頃的沙河灌區。
小石河,中游於1975年建成總庫容1398萬立方米的小石河水庫,是敦化市城市防洪,供水的重點工程。日供城市用水4萬立方米;電站裝機365千瓦,年平均發電量100萬千瓦時;設計灌溉水田面積1500公頃。
四道溝水庫,位於敦化市官地鎮東南六公里處,距離敦化市區36公里,始建於1956年5月,完工於1958年10月。水面134公頃。
西崴子水庫,位於牡丹江幹流,是牡丹江梯級開發的第二個梯級,1971年修建,1976年投入使用,是一座以防洪為主,集發電、灌溉、養殖、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該水庫蓄水面積2925m2,設有多部發電機,變壓配電中心,可發往敦化市,官地鎮,黑石,青溝子,額穆和黃泥河,同時壩下為發電中心和鄉村通道。
大山水庫,位於敦化市雁鳴湖鎮境內,牡丹江支流塔拉河下游,距牡丹江匯入口1.5公里,距敦化市60公里。該水庫是以防洪為主兼顧養魚、旅遊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水庫樞紐由大壩、溢洪道、輸水洞組成。
樺樹川水庫,寧安市樺樹川水庫位於蛤蟆河上游,1966年至1971年建成,是個大型水庫,總庫容量1.19億立米,是一個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養魚和其它農副業生產等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樺樹川水庫大壩全長360米,壩高33.8米,壩頂寬5米,總工程量為85.85萬立米。輸水洞位於大壩右側,全長464米,內徑27米,進口設岸塔式啟閉台高30米。出口消力池長38米,總工程量為2.97萬立米。溢洪道位於大壩左側,側槽開敝式,長190米,溢流堰頂寬60米,總工程量為15.07萬立米。樺樹川水庫建成後,寧安市東南部的寧安、臥龍、江南、蘭崗、平安、石岩等鄉、鎮減輕了旱澇災害。1981年開始發電,年發電量235萬度,年均產商品魚12萬斤。
臥龍河水庫,興建於1958年秋。水庫建設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58年--1960年,主要工程是大壩清基和大壩上土,壩高達6米左右,並搞了輸水洞工程。1960年秋一場洪水,將水庫沖毀,因此停建。第二階段是從1966年秋至1971年,主要工程是大壩上土方。這段共完成大壩土方的3/4以上。第三階段是1974年至1975年,主要完成溢洪道混凝土和大壩護坡等工程。臥龍河水庫,1975年止,共完成土石方26萬立米,壩高15米,蓄水能力900萬立米。臥龍河水庫,對樺樹川水庫灌區保證了一定的灌溉補償和供應抗春旱保春種的用水。
高雲水庫,位於林口縣龍爪鄉高雲村西1公里處,是烏斯渾河左岸支流上的骨幹蓄水工程。始建於1958年,1978年土壩合龍。1991年洪水使壩後出現局部滑坡,消力池邊牆倒塌,現正修復。屬小型(Ⅰ)水庫,集雨面積44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912萬立方米,興利庫容839.7萬立方米,死庫容21萬立方米。土壩為黏土斜牆壩,最大壩高15.5米,壩長560米。溢洪道為正堰,平板鋼閘門控制;輸水洞為漿砌石無壓半圓拱形洞,洞長54米。設計灌溉面積1.71萬畝。
東溝水庫,位於林口縣古城鎮湖水東溝河下游,是烏斯渾河右岸支流上小型(Ⅰ)水庫。始建於1958年,竣工於1990年。1991年因洪水使溢洪道進口邊牆倒塌,現正修復。水庫集雨面積97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191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35萬立方米,死庫容14.2萬立方米。土壩為黏土心牆壩,最大壩高10米,壩長435米。溢洪道為開敞式,兩孔平面鋼閘門控制;放水洞為圓形混凝土管,洞長35米。水庫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養魚等綜合利用。設計灌溉面積1.4萬畝。
紅旗水庫,位於林口縣古城鎮烏斯渾河左岸支流上,為小型(Ⅰ)水庫。始建於1967年,1979年竣工。水庫集雨面積18.7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140.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5萬立方米。最大壩高17米,土壩長210米,土壩為黏土心牆混合壩;溢洪道為側槽式,總長25米,放水洞長56米。水庫設計灌溉面積1.2萬畝。
龍爪水庫,位於林口縣龍爪鄉境內,是烏斯渾河右岸支流上一座小型(Ⅱ)水庫。1965年始建,1967年竣工。總庫容2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700畝。
浪花水庫,位於林口縣中興鄉境內,是烏斯渾河右岸支流上一座小型(Ⅱ)水庫。始建於1958年,1959年竣工。總庫容2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6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2300畝。
新立水庫,位於依蘭縣道台橋鎮新立村南,距縣城40公里,是勃利河流域骨幹工程之一。水庫以灌溉為主,兼可防洪養魚。庫區積雨面積8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212萬立米,校核庫容最2280萬立米,最大泄洪量45.8立米/秒,興利庫容930立米,水位144.3。供水範圍為道台橋鎮中部和平原鄉南部29個村屯。1955年始由新立、長勝、周玉堂等村興建,完成土方1500立米,1956年受益,灌田600餘畝。因工程簡陋,1960年決口潰堤。附近村屯為種植水田,經簡單修復,維持灌田。
永平水庫,位於依蘭縣護林鄉西北5公里處,以勃利河上游的飄蕩河為水源,集雨面積30.3平方公里,水面5萬畝,屬護林鄉管轄。1955年11月,由縣調集民工修建,民辦為主。共完成土方28.13萬立米,石方8391/立米,混凝土方1322立米,用鋼材4.5噸,水泥1471噸,木材288立米,投134.2萬個國家補助投資48.5萬元,總庫容250萬立米,興利庫容140萬立米。有效灌溉面積1823畝,實灌1500畝。堤壩長620米,高8米,最大泄洪量124.4立米/秒。1979年,採用專業施工隊和季節突擊相結合辦法繼續施工。
灌區工程
渤海灌區,渤海灌區是老灌區。民國14年(1925年)就修有渤海壩和渤海乾線,開發水田100多垧,至偽康德11年(1944年),水田發展到1000垧左右。解放後,1953年成立渤海灌區管理站,到1956年,先後整修了渤海和江西壩,維修22公里支渠,修建田問永久性閘門工程6處和臨時性木製閘門6處,修永久性排水閘門6處,木造渡槽20座,跌水工程8處,全灌區橋、涵洞等工程68個。1956年秋,在牡丹江上維修2座攔河壩和新修1座進水閘。1958年至1960年重修了較大的永久性工程2處。1966年秋天,重新修建了渤海壩,壩長260米,高2米,頂寬5米,底寬15米,為漿砌石永久性壩。1973年,江西壩改為半永久性攔河壩。到1985年,渤海灌區共有斗渠2條,長13.5公里;支渠11條,長41.45公里;斗渠2條,長54公里;排水渠6條,長5000米。渠系建築物121處,其中永久性建築物52處,半永久性建築物9處,臨時性建築物60處。
江南灌區,是民國12年(1923年)開發的老灌區。解放前有攔河壩8條,乾渠5條,水田面積7500畝。解放後,到1951年,乾渠全長18.9公里,支渠24.7公里,攔河壩8處,其中較好堆石壩3處,木造進水閘8處,永久性水閘4處,木造排水閘1處,木造渡槽31處,永久性工程2處,橋涵85處。1963年6月5日,八家子七孔永久性渡槽竣工,渡槽長75米,高1米,寬2.5米,設計流量2.4秒立米。總工程量土方為1.5萬立米,石方0.2萬立米。1965年12月,完成八家子南山的紅旗洞工程,完成土方1738萬立米,石方0.46萬立米,是縣內第一座大型永久性水洞帶閘工程。1981年,完成江南渠道混凝土攔河閘。這是牡丹江地區江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攔河大壩,完成土方2.4萬立米,石方0.34萬立米。1985年,全灌區有攔河閘1處,臨時抗旱用攔河壩1座,引水渠道2萬米,排水乾渠4條,總長4萬米,防洪堤12.97公里,各種構造物131處。
樺樹川水庫灌區,始建於1975年,大的乾渠有5條,其中總乾渠1條,分乾渠4條。總乾渠從寧安樺樹川水庫起到石岩鎮擁軍村止,全長48.5華里。四條分乾渠總長為34.12公里,其中第一條自臥龍鄉新政村到蘭嵐鄉永正村,全長7.8公里;第二條自石岩鎮擁軍村的節制閘後邊至平安鄉豐產村,全長7.79華里;第三條由石岩鎮擁軍村節制閘到民和、蘭崗兩村之間,長11.86華里;第四條從石岩鎮擁軍村節制閘到寧安鎮河西村止,長25.2華里。全灌區共有大、小建築物156處。1976年開始通水,流量達6秒立米。1985年灌溉面積4萬畝,有臥龍、蘭崗、石岩、江南、寧安等鄉、鎮,共39個村受益。
臥龍河水庫灌區,是1975年由寧安市組織臥龍、石岩兩個鄉、鎮和國營寧安農場於11月15日動工興建的。4000多人大幹一冬春,共完成14公里乾渠。1976年又續建橋6座,涵洞4個,並完成千渠石縫溝防滲段鋪設混凝土預製板工程。1977年掛鋤期間,又開挖支渠10公里。1978年春天,將臥龍河水庫送進樺樹川總乾渠,對抗旱保苗起到了作用。
新安灌區:位於海林縣城西30公里,密江河與海浪河交匯處的中心。西起山嘴子,東至三家子,北起良種場,南至海浪河。是一處多渠首的老灌區。總面積7.65萬畝,耕地6.43萬畝,現有水田面積4.23萬畝。海浪河與密江河為主要水源,水源充沛。全灌區現有用水乾渠6條,26.9公里,支渠6條,25.34公里,斗農渠261條,145.7公里;排水乾渠22條38.58公里,支渠71條39公里,毛渠284條117.2公里;永久性和半永久性構造物工程512處,其中攔河壩9處,護岸4處,閘21座,渡槽23處,跌水116處,涵洞224處,農橋102座,交叉1處,其它12處。設計灌溉面積4.8萬畝,有18個受益村。1985年實灌面積4.3萬畝(包括提水灌溉面積0.375萬畝),方條田面積0.44萬畝。在山嘴子有座曬水池,面積39.96萬平方米,平均水深2米,蓄水總量80萬立方米,可提高水溫1-2℃,促使水稻早熟,還可養魚。1968年,投放魚苗20萬尾,1974年,增設進水口、節制閥,達到全面配套。總投資25.1萬元,其中國家補助3.84萬元。
海南灌區:位於海林縣城東南海浪河下游,南北為低山丘陵,海浪河貫串中間,屬河谷沖積平原。全灌區總面積3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61萬畝,其中水田面積3.12萬畝,海浪河為主要水源。全灌區共有構造物319處,其中南乾渠11.75公里,北乾渠3.5公里,南、北支渠共9條13.92公里;排水乾渠8條23公里,分水閘43座,橋樑48座,涵洞92處,跌水13處,渡槽12處,倒虹吸10處。
新合灌區:位於海林縣城腳下,海浪河下游兩岸。西起敖頭渠首,東至海浪河大橋,北起斗銀村,南至秦家村。由一鄉(新合鄉)一鎮(海林鎮),三條河流(海浪河、斗銀河、紅甸子河),四個灌區(敖頭、永安、紅甸子、斗銀)組成。是一個多水源,多渠首灌區。灌區面積5.1萬畝,其中水田2.94萬畝。海浪河、紅甸子河為主要水源,全灌區現有用水乾、支渠39條65公里,排水乾、支渠20條51公里,永久性和半永久性構造物153處,其中:閘門48座,倒虹吸2處,渡槽6處,跌水5處,涵洞79處,農橋7座,交叉2處,護岸2處,其它2處。
舊街灌區:位於海林縣城西部,海浪河中游南岸。西起海浪河,東至龍頭山,呈三角形。海浪河為主要水源。灌區總面積2.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2萬畝,其中水田面積0.81萬畝。全灌區現有構造物50處,其中進水閘2座,分水閘12座,跌水4處,渡槽3處,涵洞7處,倒虹吸1處,溢流堰2處,農橋9座,用水乾渠2條17公里,支渠8條4公里,排水乾渠5條10公里。
山市灌區:位於海林縣城西22公里,海浪河支流山市河中下游。西起東光南乾渠首,東至與海浪河交匯處,呈狹長形。山市河為主要水源,屬河谷衝擊小平原,地勢平坦,適於水稻生產,是多渠首灌區。灌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5萬畝,其中水田0.85萬畝。本灌區由東光(南、北)乾渠、新建乾渠、奇興乾渠、錦山乾渠5個渠首組成。現有用水乾渠5條12公里,支渠29條14公里,斗農渠92條16公里;排水灌渠15條12公里,支渠12條15公里;構造物50處,其中橋22座,坡洪與用水交叉4處。此外田間道路27條26.4公里,農田防堤2.29公里。
刁翎灌區,位於林口縣烏斯渾河下游山間河谷沖積平原上,始建於1938年;築有一、二號攔河壩(柳石壩);當年灌溉水田3000畝。解放後,對灌區進行整治維修。1968年建起一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乾渠總長5公里;渠首位於今建堂鄉河興村烏斯渾河對岸至興隆溝口。1970年建起二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為1.5立方米/秒;乾渠總長6公里;渠首位於半方地與河心村之間。1972年,一號壩渠首增設5孔進水閘。1987年一號渠首建橡膠壩一座,3孔,長70米。1991年修建漿砌石溢流壩60米。1992年,在得勝村修建一座跨度120米斜拉渡槽,引水流量2.25立方米/秒。刁翎灌區除渠首橡膠壩、斜拉渡槽外,有渠系建築物72座、引水乾渠1條、支渠4條、斗渠29條、排水乾渠4條、截流溝3段、排水支渠兩條。國家投資累計156.56萬元。其受益範圍包括南起河興,北至徐家和沿河兩岸的得勝、永安、保全、治安、長青、勝利、合心、四合等10個村屯。灌區總面積2.28萬畝,實灌1.18萬畝。
建堂灌區,位於林口縣烏斯渾河中下游,始建於1938年;築有一、二號攔河壩(柳石)。一號壩位於大盤道對岸,二號壩位於河西村南1公里處;當年灌溉水田2000畝。1966年,建一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乾渠由大盤道至北興,總長5公里;1968年建二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乾渠由通溝溝口至河興,總長9公里。1984年,全面改造建堂灌區,合併渠首,擴建乾渠,重新布置用排渠系,沿堤防內側平行布置田間排水;對烏斯渾河進行修堤束水,防止洪泛,穩定河身,減輕淤積。在灌區內修建3條排水乾渠,靠山坡水和河西坡水利用原有沖刷溝通過堤防,直接排入烏斯渾河。設計灌溉面積1.51萬畝,實灌0.89萬畝。
新立灌區,在依蘭縣,建於1970-1978年,引新立水庫水灌溉,設計灌溉面積5.1萬畝,核定3萬畝,其中水田1.5萬畝。1985年有效灌溉面積2.1萬畝。實際灌溉9000畝。設計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年引水量O.16億立方米。建成用水乾渠2條,30公里,支渠10條,20公里,排水渠1條10公里。旱澇保收田2000畝,方條梯田2000畝。糧食平均畝產125公斤,最高140公斤,水稻200公斤。
水電開發
1955年在沙河灌區渠首大橋鄉,由當地民眾自力更生,土法上馬試建了一座農村小型水力發電站--大橋水電站,裝機50千瓦。1957年,大橋水電站全景模型在全國農業展覽會上展出,該站是東北農村最早建成的小水電站之一,當時被譽為東北第一顆夜明珠。2005年,大橋水電站經擴建,裝機容量達到250千瓦。在大橋水電站下游沙河沿鎮三合村境內,於1980年建成了裝機容量1250千瓦的沿山水電站。2002年,在沿山水電站下游沙河沿鎮上溝村,修建了牡丹江上溝水利樞紐沙河引水工程,該工程是在沙河幹流上築132米長、22米高的漿砌石重力壩,通過1500米的隧洞,把沙河水引入牡丹江,引水流量18立方米每秒,以增加牡丹江上溝水電站的發電量。
阿堡電站,位於寧安市渤海鎮內阿堡村北牡丹江中夾心子島東側支流處,1968年興建,1971年7月竣工,是一座既能發電又能灌溉的綜合性小型水輪泵發電站。電站共有8台機組,每台發電125千瓦,總裝機容量為1000千瓦。1979年,因原機組質量較差,又重新安裝了4台機組,每台125千瓦,總裝機容量為500千瓦。從1982年至1985年,共發電467.6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116.9萬度。
渤海水電站,渤海水電站位於牡丹江上游,在寧安市渤海鎮江西村南側,是利用牡丹江的自然落差修建的一座無壓引水式電站。渤海水電站原來是江西村為了解決能源不足,於1973年動工修建。因缺乏技術力量,不久停工。1974年由渤海鎮接收,1975年11月動工續建,到1979年9月,有2台機組併入國網發電,1980年3月,全部併入國網發電。
石頭電站,石頭電站位於寧安市石頭火車站南0.5公里處,由溢流壩、泄洪閘及廠房三部分組成。1968年9月1日,動工興建一座設計灌溉面積為3萬畝的水輪泵站。1972年在修建水輪泵站的基礎上,又開始進行修建水電站的工程設計。1973年興建水電站的工程全面鋪開。第一期電站工程於1976年12月竣工,安裝200千瓦發電機13台,總裝機容量為2600千瓦,第二期電站工程於1977年1月開工,1979年建成,又安裝2台2500千瓦的發電機,裝機容量為5000千瓦。這時除新安裝2台2500千瓦發電機大機組外,還有第一期工程安裝的10台200千瓦發電機的小機組(原為13台,此時已報廢3台),大、小兩個機組,總裝機容量為7000千瓦。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1834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366.9萬度。
紅衛電站,紅衛電站位於寧安市渤海鎮瀑布村鏡泊湖瀑布下游1公里的牡丹江古河道中,距鏡泊湖發電廠3公里。1975年11月建成,安裝50千瓦發電機2台,總裝機容量為100千瓦。1976年,在第二瀑布上又修建一座裝機600千瓦(200×3)的電站,稱紅衛第二電站。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385.5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77.1萬度。
紅農電站,紅農電站是由原寧安市縣農業良種場於1976年在紅衛電站下游500米處興建的,1978年因資金不足停建。1980年渤海公社(今渤海鎮)接管續建,於1983年9月竣工,總裝機容量為600千瓦(2×300千瓦)。紅農電站由攔河壩、防洪壩、進水閘、壓力前池、廠房、尾水渠、升壓站、高壓輸電線路等部分組成。1984年發電量49萬度,1985年發電量27萬度。
英山電站,英山電站是寧安市樺樹川水庫配套工程,位於樺樹川水庫乾渠英山陡坡處,距水庫4公里,距臥龍鄉英山村0.5公里。電站於1978年3月興建,1979年7月竣工。由引水渠、前池、壓力管道、廠房、尾消力池、泄洪閘和輸電線路等部分組成。總裝機容量為500千瓦(2×250千瓦)。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189.7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37.9萬度。
青年電站,青年電站位於寧安市阿堡村北牡丹江中夾心子島西側的江西壩左端,是牡丹江地區水利局興建的,1975年動工,1976年12月竣工。全電站由前池、廠房、尾水渠、輸電線路等部分組成,總裝機容量為750千瓦(6×125千瓦)。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1281.5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256.3萬度。
樺樹川電站,樺樹川電站位於寧安市樺樹川水庫輸水洞出口左側。1971年下半年施工,由於資金不足,1974年停建。1977年又由省水利廳投資續建,1979年安裝機組及其配套設備,1981年全部竣工。電站由主機廠房、蝶閥室、調壓塔、尾水渠、升壓站和輸電線路等6部分組成,安裝1台大機組,裝機容量為2300千瓦。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832.75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166.55萬度。
爾站電站,爾站電站是寧安市東京城林業局於1970年4月興建,1971年4月建成。裝有1台機組,容量為240千瓦。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201.5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40.3萬度。電站建成後,發電全部自用,未併入國電網。
鏡泊湖水力發電廠,位於寧安市四季通所轄新、老二個電站,隸屬黑龍江省電力工業局。老站建於偽康德4年(1937年),偽康德9年(1942年)發電,裝機容量為18000千瓦的機組2台。新站是擴建工程,於1968年破土動工,1979年全部建成投產,裝機容量為15000千瓦機組4台。兩站裝機總容量為96000千瓦。鏡泊湖發電廠是牡丹江流域梯級水力開發的一部分,水庫庫容為16.25億立方米,年平均設計發電量為3.2億度,為黑龍江省東部電力網中唯一的中型水力發電廠。
蓮花水電站,位於中國黑龍江省海林市三道河子鄉木蘭集村與林口縣蓮花村交界處,距牡丹江市210km,總庫容42億立方米,是黑龍江省最大的一座水電站,也是牡丹江水系裝機容量最大的梯級水電站之一 。石壩長902米,最大壩高71.8米,裝機55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7.97億度,是一座以發電為主,有防洪、灌溉、航運、養殖等效益。1992年開工,1998年全部竣工。被稱為“蓮花速度”。蓮花水電站建成後形成的人工湖泊構成了蓮花湖風景名勝區的主體景觀。
航道航運
寧安市段,牡丹江航道:從石岩鎮前獨木河(今向前村)下行,經縣城達牡丹江市長40公里,再下行到依蘭與松花江航道匯合。偽滿康德2年(1935年)圖佳鐵路建成後,航道乃廢。鏡泊湖航道:由北湖頭到南湖頭,長60公里,是縣內的一條重要航道。清代,寧古塔至吉林的驛道經過這裡,夏走水路,冬走冰面。民國以來,隨著森林採伐事業的發展,從湖上流送木材,節省人工和運力,一直沿用至今。
海林縣段,牡丹江流經本縣境內98公里(柴河鎮至三道河子鄉),能通航的水段共3段,航程46.5公里。
牡丹江是縣域最早的水運通道。江面寬50-200米不等,深1.5-4米;每年6-10月為通航期。商、周時,肅慎人就開始在牡丹江上行舟,以後歷代相沿,成為縣域重要交通通道。淪陷時期,牡丹江上有汽艇、帆船航行,並沿江放木排。1940年,依蘭縣商販費萬金,由牡丹江市船載食鹽、瓦盆等貨物順流而下,沿途叫賣或兌換糧谷。建國後,1958年,方正林業局於三道通利用江水向依蘭流送木材。1962年,三道通公社在牡丹江市航運站購買一艘帆船,有船工8人;為蓮花、三道通兩地供銷合作社運輸貨物。1967年9月,方虎公路、蓮馬公路修通後,航運貨物逐漸減少。1972年牡丹江大橋建成通車後,遠途貨物航運停止。1980年,水路航運中斷。
民國初期,牡丹江上常有人行舟往來。當時航路牡丹江市至蓮花泡105公里,蓮花泡至東崗子64.8公里,東崗子至依蘭92公里;全程261.8公里。淪陷時期,寧安、依蘭兩縣分別設有帆船行業公會,公會船隻沿牡丹江往來運輸。建國後,在三道通和蓮花兩地尚未修通公路之前,兩地商人常在航行期雇用船隻運輸貨物。1962年5月,三道通公社購買一艘帆船,為三道通、蓮花兩地供銷社運輸商品。1967年蓮馬公路修通後,水路長途貨運停止。1958年方正林業局在三道通建立貯木場,因公路不通,利用牡丹江的航行期,向依蘭流送木材。當年流送木材3000立方米。流送之初,將木材編成木排,每排50立方米左右;由兩人操縱,兩天到依蘭;年均流送木材6萬餘立方米。後來改用機帆船牽引木材,每次拖帶400立方米,每年運輸20萬立方米左右。1980年停止流送木材,縣域牡丹江水上運輸遂告中斷。
依蘭縣段,江中有大、小六島,沿岸有渡口四處。於渡口下游200米地點,設徒涉場,平、枯水期皆可涉渡。